新生要学会适应大学生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8-31浏览次数:1911

  同学们在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之后,经过高考的角逐,成功地跨入了大学校门,大家进校后的第一个感觉可能是“大学生好自由啊”是的,在大学里家长、老师没有象中小学时那样对你管得那么严、那么细了,学习、生活主要靠自觉,可以说大学生活有许多方面不同于中学生活。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从中学进入大学后,都有一个适应的问题。能不能主动地尽快学会适应,对你能否成功的度过大学生活极为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大学生中的那些佼佼者,都是一进校就学会了适应,自觉地缩短适应期,尽快地进入了角色。所以,要向大家及早作些提醒。

  一、心理状态要适应 

  心理学认为,人在内外界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时,便会形成新的心理状态。你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内外界刺激因素将发生剧烈而复杂的变化,因而在你心理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你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在心理上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才能“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奠定好成长成才的良好基础。 

   1.优化学习动机,避免“理想间歇” 

  在我们国家,每年高等学校招生人数有限,高考竞争相当激烈,加之上大学与就业有密切联系,因而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尤为普遍,迫使一些中学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灌输“现在苦一阵子,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便会乐一辈子”,或用“考上大学穿皮鞋,考不上大学穿草鞋”来刺激,导致有的学生把考上大学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一旦考上大学,便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真的认为“该轻松了”不思上进,出现“理想间歇期”,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据统计,每年期终考试时,大学新生的补考率最高。这时有的学生不是从学习动机上去找原因,而是埋怨智力不行,怀疑自己是不是上大学的料,往往产生“心理失落”。
   
其实大学学习要比中学要求高得多,其艰巨性相应要大得多。可见,“理想间歇期”的出现与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它使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完善发展自我,严重者甚至影响到学业的顺利完成。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向,由低到高有七个层次四种境界:自我、职业;人际、集体;国家、民族;最高理想。所谓优化学习动机,就是要自觉地使其指向由低级到高级升华,把今天的学习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避免出现“理想间歇期”,从而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新的起点。

   2.调节失落心理,提高心理素质。

  同学们进大学前,往往对大学理想化,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种种美好遐想,进校后面对紧张而艰苦的学习,简单而重复的生活,新鲜感很快消失,产生失落心理:在家里是“娇子”,在中学是“尖子”,进大学后群英荟萃,可能失去“尖子”地位,当不了学生干部,顿觉失宠,也会产生失落心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得不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尊重,被孤独感笼罩着,也是一种失落心理。

   产生失落心理的原因,是对生活实际缺乏观察了解,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主观不符合客观,理想脱离现实,总是用客观现实对主观愿望的满足程度来衡量自己是否被生活遗弃。这种失落心理是不健康的消极心理情绪。倘若让它长期存在,便会阻碍人的进步,导致失去生活勇气,失去对人生的热情,失去对事业追求的信心。因此,应随时防止失落心理的产生,一旦出现了,便要及时加以调节,绝不能让其蔓延或长期存在。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应当清楚,任何人只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社会不可能将就每个人,只能是个人去适应社会,要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视为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使其随时保持和谐状态,尽可能避免产生失落心理。 
   
    其次,倘若失落心理出现了,或有产生的预兆,应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积极地进行调适和补偿。如学习成绩不尽人意,注意调整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便会上进;当不了学生干部,就把时间用来多读点书,便能获得补偿;有想不通的不快之事,主动找老师同学谈谈,可以得到放松和调适。
 
  还要提醒的是,进入大学后,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还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做出一番事业和成就。
 
  3、积极克服“逆反心理”,自觉接受教育帮助。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思想上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要求以成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动上有很强的反抗性。但逆反心理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极大地妨碍了自身的进步,严重者甚至滑向错误乃至犯罪的道路。
 
  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十有十缺”:有参政意识,但缺乏政治素养;有爱国热情,但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民主愿望,但缺乏民主素质和法制观念;有探索精神,但缺乏分辨真伪的能力;有创新意识,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广博知识,但缺乏谦虚精神;有独立意识,但缺乏自控能力;有交际需要,但缺乏道德修养;有雄心壮志,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成才愿望,但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特点说明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极需正确引导,决不能小视逆反心理的危害。对来自家长、老师及社会的各种意见,都必须排除感情因素,克服逆反心理,理智冷静地思考,实事求是地决定取舍,自觉地接受教育帮助,这样才能长足进步,使自己更加成熟,逐步完善。
  二、生活方式要适应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是全国人民更是当代大学生选择、确定生活方式的根本准则。对大学生来讲,应该做到: 
  第一、要正确地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创造与享受、共性与个性、吸收与扬弃等关系,避免产生偏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健康成长。 
  第二、要学会独立生活。即学会生活上自理,管理上自治,学习上自觉,思想上自教,道德上自修,行为上自控。这自然需要一个过程,不过首先应该做到起居、饮食、穿戴、洗晒都要自己料理,不可让人代劳,更不要追求时髦;行为举止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选择,行动不能随大流,也不能跟着经验走,更不能盲目地跟随别人走。 
  第三、要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因素。作为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更应该增强劳动观念,小到教室、宿舍的卫生扫除,大到公益劳动,都要积极参加,不能拈轻怕重、好逸恶劳。 
  第四、要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工作作风。一个国家要真正富强,必须全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为生活的强者,仍然要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时,也对当代青年提出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的要求。因此,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 
  三、学习活动要适应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活的主要活动。据未来学家们统计,当代每七到十年,技术科学知识要淘汰30%,电子学知识十年要淘汰50-60%。18世纪知识失效一半的周期为十代人,平均每代人失效10%。20世纪初,一个大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当他职业生涯结束时才失效一半;20世纪70年代初,六年便要失效一半;20世纪80年代,据发展中国家统计已缩短为3-5年。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呈现出如此惊人的知识淘汰和知识激增,当代大学生应采取什么对策才能适应呢﹖ 
  笔者认为,在大学学习活动中应当抓住“三重”:一是重点放在基础上,即抓住本专业、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重视实习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知识才能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实习正是对书本知识、理论的深化和实践;三是要注重方法,因为方法比知识更有用、更重要,知识只能用于解决它所适用范围的问题,而方法却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功能。与其说上大学是来学知识,还不如说是来学方法。
  四、思维方式要适应
  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见到过,有的人学富五车,事业上却毫无创见,或少有创见;有的人学问并不算多,事业上却硕果累累,这里就有一个思维素质问题。思维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思维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人的思维所能得到的正确思想或正确思想成分的数量和质量。而思维方式则是思维效率的前提或决定因素。因此,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应当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注意掌握和训练科学思维方式。 
  第一、无论你是学的什么专业,都应主动学点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灵感思维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总结和提高。
   第二、不唯书,不唯师,要唯实。应当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灵活主动的去处理问题。
  第三、在学习生活中,要把精力集中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着重掌握思路,不要在枝节问题上去劳神费力。 在此,与诸位新同学谈这些,旨在帮助大家提高认识,转变角色,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衷心希望大家经过大学四年的生活,既能学会做事,又能学会做人,成长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