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择业观透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4-26浏览次数:1348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当今女大学生择业趋向引人注目。
  就此,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苏娜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和武汉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对武汉地区高校的 300 名女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折射出来的关于女大学生就业、个体特征值得人们关注。 

    择业时,女大学生更看重经济利益

  在选择职业时,女大学生更看重经济利益。在高声望和高收入之间,有 76 . 8 %的人选择高收入。她们认为,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社会地位,所以她们选择高收入的工作。这一特征还表现在 “ 专业对口 ” 和 “ 优厚待 遇 ” 之间,有 69 . 5 %的人选择 “ 优厚待遇 ” 。很多女大学生认为,职业与专业是否对口并不重要。同时,对被传统看重的 “ 户口 ” ,在女大学生心中已逐渐淡化,在 “ 高薪 ” 和 “ 户口 ” 之间, 70 . 5 %的人选择了 “ 高薪 ” 。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长期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凸显。择业过程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也取代了理想主义倾向。大多数女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高收入,然后再是工作对个人价值的实现。经济利益的实现、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行为。 85 %的大学生不做贤妻良母 “ 男人应该以事业为主,女人应以家庭为重? ”85 %的女大学生在接受这项调查时,毫不犹豫地大声说 “ 不 ” ! 

  女大学生们认为,那种以 “ 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 ” 的传统分工现在已经遭到摒弃,今天的大学生两性能力上的差异并不存在,而且不放弃在事业上比自己的丈夫更有可能成功的机会。 

  调查还表明,女大学生有强烈的就业欲望。 90 %以上的女大学生把工作看作是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们更看重个人在经济中的独立地位,她们十分认同 “ 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女性是可悲的 ” 。这一点还体现在 “ 选择职业时是否有发展前途 ” 备受关注。在 “ 工作稳定 ” 与 “ 发展前途 ” 之间,有 73 . 7 %的选择 “ 发展前途 ” 。这说明,今天的女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发展,敢于冒险。同时,还体现在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上。 “ 当爱情与自己喜爱的工作不可能兼得时 ” ,敢于果断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的女大学生,是坚定选择爱情者的两倍多,分别为 43 . 2 %和 20 %。 

    女大学生:工作着是美丽的

    “ 如果有足够的钱,不工作也能宽裕地生活,你还会工作吗? ”65.3 %的女大学生回答 “ 肯定会工作 ” ,只有 32 . 6 %的人回答不一定。认为不会工作的只占 3 . 2 %。大多数女大学生说:工作不单是为了钱,有钱也要工作,因为工作是一种人生乐趣和精神追求,人只有工作着才会找到充实的感觉。 93 . 7 %的人同意 “ 工作是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 
  现今女大学生对劳动报酬的看法有一个较为清晰和理性的认识,她们认可 “ 多劳多得 ” 的生活方式。在回答 “ 你觉得工作第一年你的月薪会达到多少 ” 这一问题时, 42 . 1 %的女大学生选择了 “700—1000 元 ” ,占总 
体比例最高。而选择 “2000 元以上 ” 的只有 2 . 1 %。而且,有 40 %的人选择了 “ 每天工作 12 小时,月薪 1500 元 ” 的工作方式,而选择 “ 每天工作 5 小时,月薪 500 元 ” 的只有 2 . 1 %。这说明,女大学生们愿意通过劳动,来换取充实和富裕的生活。 57. 9 %的女大学生认为:个人专业知识是找到理想工作的主要依靠。 
  在调查 “ 要找一份理想工作主要依靠什么 ” 时,调查对象可以在 “ 个人专业知识、家庭背景、社会活动能力、运气机遇和相貌气质 ” 中按重要程度排序选三项。结果,有 57 . 9 %的人把 “ 个人专业知识 ” 当作第一选项;有 36 . 8 %的人把 “ 社会活动能力 ” 当作第二重要; “ 运气机遇 ” 也被 36.8 %的人当作第三重要。而认为女大学生找工作主要靠 “ 相貌气质 ” 的只有4.2 %。这说明,女大学生对找工作时个人需要的装备条件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找到一份满意工作至关重要。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有 28 . 4 %的女大学生认为得到一份理想工作最主要依靠的是“ 家庭背景 ” 。这说明,女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同时也是就业和用人体制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在她们心目中真实和直接的反映。她们担心,由于家庭背景不同会造成 “ 就职机会不均等 ” ,因为在就业过程中,凭关系、走后门的情况依然存在。 “ 没人愿意去人才市场找工作! ” 

    “ 女大学生得到工作的主要途径 ” 主要是 “ 直接到用人单位自我推荐 ”和 “ 父母和亲友介绍 ” ,这两种渠道各占 30 . 5 %。而 “ 选择人才交流会和职业介绍所 ” 的只占被访者的 26 . 3 %。 
  大学生劳动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 “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 的前提和核心。目前,各省市、各高校相继建立了人才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介绍与咨询机构等。但就调查结果来看,女大学生就业,这类服务机构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大部分女大学生仍倾向于自己与理想的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或利用亲友的关系网所提供的信息。有的说:人才市场基本没有好单位,只有实在没有门路、没有关系的人才上那里去,也只有没人去的单位才到那里招人!还有的人认为人才市场上好多单位不可信,有的用人单位只是迫于压力才去的,摆个摊儿作宣传,说招人其实一个人都不要。 63 . 2 %的女大学生赞同 “ 自主择业 ”“ 跳来跳去 ” 将成为女大学生的新趋势,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动态。1998 年某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对高校学生就业观的问卷调查,其中有 80 %的同学表示对 “ 大学生自主择业 ” 表示理解和赞同 ” 。 
  那么作为这一群体中的女大学生,她们怎样看待呢?这次调查数据表明: 63 . 2 %的女大学生对 “ 自主择业 ” 的就业办法表示赞同, 18 . 9 %的人表示 “ 无所谓 ” ,只有 17 . 9 %的人表示不赞同。 
  尽管较多的女大学生赞同这一政策,但其比例明显低于调查大学生总体所得的比例。这主要因为 “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 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持这一态度的接受调查者占 68 . 4 %)。在调查中,有 94 . 7 %的人认为 “ 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时,女学生比男学生困难 ” 。只有 “4 . 2 %的认为没什么差别 ” 。而问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66 . 3 %的人认为,是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造成的。还有 29 . 3 %的人认为,是女性的生 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就业上的劣势。还有人认为,政策本身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只是各种传统观念和某些社会因素限制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关键还在于女大学生应该努力促使自己为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大多数女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表现出特有的自信和成熟。她们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原来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就业方式无疑遭到了摒弃。她们的就职成才由原来的 “ 一次就业 ” 向 “ 多次就业 ” 发展,逐渐成为 “ 跳来跳去 ” 的一群。 “ 赞同跳槽 ” 的达到 63 . 2 %,而 “ 反对跳槽 ”的没有一人。同时发现,职业适应性越强的女大学生,其流动意愿和 “ 逐步到位 ” 的发展意识越来越强。从中,我们也可以预见的是,由于职业转 换寻求发展,女大学生短期的寻求性实业也将会出现。

    “ 男朋友 ” 对女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最大

  当前,大学校园中女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较高。那么,作为她们在大学校园中交往最密切的 “ 男朋友 ” ,对女大学生择业意愿的影响有多大呢? 
  调查表明, “ 男朋友 ” 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最大。只有 4 . 6 %的女大学生认为 “ 男朋友对自己择业没什么影响 ” 。而认为 “ 男朋友对自己影响比较大和很大 ” 的占了 58 . 2 %。而在女大学生总体范围内观察,存在男朋友这一影响因素且影响还比较大的女大学生的比例也高达 20 %以上。 
  没有男友的女大学生与有男友的女大学生在就业意愿上存在明显差异。有男友的女大学生在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更倾向于放弃事业而寻求爱情,而没有男友的女大学生更看重自己的事业,只有 10 . 6 %的人选择爱情,而选择事业的达 53 . 2 %。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当前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男朋友是影响她们择业、就业的重要因素。 

    “ 差别教育 ” 应该浮出海面

  针对女大学生在调查中体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和就业意愿,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苏娜认为,高校应该重视 “ 差别教育 ” 。所谓 “ 差别教育 ” ,就是指高校承认、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并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专 门进行的女性教育,为她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引导。 

  由于性别的原因,女大学生在学习、心理、思想以及就业上都会碰到一些问题,这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中的 “ 差别教育 ” 来得以解决。比如,女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事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在生活中 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是当前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可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此方面却很薄弱,对女大学生所面临的角色困惑知之不多,引导得更少。 
  目前,各高校都是实行“ 无差别教育 ”,即男生和女生一起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这对女大学生的发展很不利。 
    通过差别教育,使女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 责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女大学生普遍感觉到的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进行引导,帮助她们摆脱困境;还要注重对女大学生 “ 自尊、自强、自爱 ” 的教育,使她们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道德思想的侵袭;强化其自我开发的主体意识,发掘女大学生的性别优势,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设计组织各种适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和娱乐竞赛活动、组织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措施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忽视的,应引起人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