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中的女性数字赋能

发布者:骆奕发布时间:2024-07-08浏览次数:10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2024年6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教授的回信中提出“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的要求,这不仅是对全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鼓舞,也为新时代女性数字赋能指明了方向。数字赋能泛指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来提升个体、组织、社会的效能和竞争力的过程,而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赋能的核心内容便是AI赋能。

AI与大数据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AI研究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其运行机制和目的是模仿人类思维,通过使用算法和数据来工作。AI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交叉的学科体系,并不局限于计算机学科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一分支。近年来,AI正在迎接一场由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模型引领的爆发式发展。2022年年末,OpenAI推出的ChatGPT标志着这一技术在文本生成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2023年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规则,从大规模数据中集中学习,以创造新的原创内容的AI技术,它能够创造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代码等多种类型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女性数字赋能必须摆上日程。

女性不能落后于AI时代

AI有时也被称为机器智能,指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自然智能不同的、由机器所表现出的智能。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教授斯图尔特·罗素曾给出一个解释,AI就是使智能机器化。在人类认知科学的历史上,我们一直绕道前行,例如通过借用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建构的理性行为模型来研究人的认知行为,而AI极大地拓展了智能研究的空间。罗素把AI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狭义人工智能(ANI),指AI能够执行一项任务,其水平与人类相同或更好; 第二阶段为通用人工智能(AGI),指AI能够像人类一样推理、解决问题、抽象思考和轻松地作出选择,并且结果相同或更好;第三阶段为超级人工智能(ASI),包括一个能够更好地完成人类认知任务到比人类聪明数万亿倍的系统。然而,无论如何发展,AI都是为人类服务的,旨在研究人类的智能,而不是计算机如何运作。围绕着AI研究,人们可以提出许多有趣却难以解答的问题:人类的智能究竟如何?机器能够模仿人类智能吗?机器如果能够和人类一样,它是否就是人类?超级人工智能(ASI)有可能存在吗?它的出现会对人类构成什么致命威胁?如何规范和引导AI革命?如何利用AI消除性别不平等?AI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建构?如何利用AI推动性别平等?既然AI是一个复杂和多元交叉的学科体系,对于这些交叉性、开放性问题的讨论便不仅涉及脑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也关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领域。从这一意义上说,AI好似一根杠杆,正在通过推动各个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来撬动世界。在这一背景下,培育领跑国际的拔尖人才,开发和普及AI技术应用都是AI赋能的主要任务。为了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中作出新贡献,新时代女性必须主动紧跟科技发展新方向、新潮流,而不是被动地被AI驱使,不仅要在AI理论研究中作出贡献,也要学习这一具有普适性的技术,从计算机和AI基础理论开始学习,立足本职增强自身开发和使用数字技术的本领、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姚期智教授在谈及追求知识的勇气和路径时说:“人如果有勇气在一个新的科目、新的问题上投身进去的话,往往回报是非常大的。一个学科、一个事业,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就身处其中,在里面几乎所做的任何工作,到后来都很有希望变成一个领域里的领头羊。”因而,女性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AI时代落伍。

女性智能在AI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

以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符号主义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句法,语言有一种天生结构,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AI之父,英国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反对这种看法,强调语言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类理解的本质不仅是符号和规则操作,也需要通过学习之间的特征和这些特征之间的交互来完成。人类认知和理解是计算过程,是大脑处理信息的结果,并不存在任何语言天赋。作为大型人工神经网络,AI正在通过大数据学习语言,其工作原理与人类的理解相同。因而,既然AI研究的是人类认知,占据全球人口半壁江山的女性智能也必须加入AI的发展之中,因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文化中的女性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语言,语言发展不仅彰显出人类的力量,也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AI发展应从数据输入和算法校正的源头上关注到人类的整体性。

纵观人类和AI发展的历史便可发现,女性智能早已融入AI世界,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程序员是诗人拜伦之女艾达(Ada),她编写的一组计算指令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套计算机算法程序,由此也第一次出现程序概念。1980年,美国将历时近20年研制成功的高级程序语言命名为Ada语言,并以她的出生年份设立了标准编号;自1998年起,英国计算机学会每年都颁发以艾达为名的奖项。如今女性也活跃在AI研究的各个领域,例如美国女哲学家阿曼达·阿斯克尔对AI伦理学的研究便颇具影响,她认为AI发展必须与人类价值观对齐,与人类向善的目标保持一致,因为只能这样才能让AI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

同时,女性数字赋能也有助于消除AI领域的性别偏见。许多计算机科学家意识到,AI大模型中有各种价值偏见和社会伦理问题,例如词语分析形成的词云显示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性别刻板印象,形容男性的词汇集中于世界、发现和生命等,而形容女性时则集中于乡村、丈夫和母亲等词语。因而,女性数字赋能,参与AI研究和开发,有助于以自身的性别意识和体验对语料进行性别校正,让其与人类社会追求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对齐,调整模型输出更为积极、对女性更为友好的内容。艾达早就观察到,“虽然机器可以实现负责的运算,但是只能按照人类的指令来运行,并没有自我分析真理的能力”。由于AI的运行机制和目的是模仿人类思维,所生成内容也是由开发者输入的数据决定的,因而,减少或者消除语料、算法和模型,以及应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或者性别不友好内容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女性数字赋能更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2023年10月,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针对偏见和不公平问题,强调要坚持公平性和非歧视性原则,避免在数据获取、算法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产生针对不同或特定民族、信仰、国别、性别等偏见和歧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与AI合作和共存,而女性数字赋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转载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