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教育筑基,也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因此,妇女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妇女教育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新质生产力催生引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系统性变革,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本文作者提出,可通过高质量女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 左玲
妇女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教育,把它作为保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以上重要指示,为促进妇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质生产力与女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教育筑基。教育在塑造人才、造就智慧、激发创造力的过程中,直接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是高素质人才。在现代化社会,大规模、制度化的教育可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全民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教育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数量和质量。教育是创新的源泉和土壤,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众多创新主体提供前沿知识和创新型人才。教育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通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新质生产力与妇女教育发展存在内在关系。一方面,妇女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持,由于超半数的女性人口是新型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而妇女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正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培育中,女性作为不可或缺的创新力量,其潜能的释放对提升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全球性别差距报告2024》显示,自2016年以来,女性在STEM和非STEM劳动力中的比例都逐渐增加。然而,女性在STEM劳动力占比仅为28.2%,相比非STEM劳动力占比低19.1%。通过提高妇女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STEM人才,提高女性STEM劳动力水平,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妇女教育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新质生产力催生引发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系统性变革,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比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为妇女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扩大妇女教育的覆盖范围,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女性积极投身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建设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提高女性整体科技素养。2022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女性科学素质水平加快提升,科学素质水平性别差为3.8个百分点,比2020年减少0.5个百分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打破传统性别学科界限、推动教育领域性别平等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女性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第一,以高质量女性基础教育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基础教育不仅具有传授基础知识的功能,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奠基阶段,构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为适应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女性基础教育发展要聚焦质量、立足素养,把握技术赋能带来的机遇。
一是转变基础教育发展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确保女学生从小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建立趣味性、启发性的STEM课程,拓宽其学科视野,通过系统化的学科教育培养科学兴趣与基本科学素养。推进校内外协同的科普教育,鼓励引导中小学女生参加各类科普讲座、科技展览和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将数字素养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早期女性青少年数字素养养成。另外,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消除性别刻板印象,鼓励女孩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
二是关注中小学女生拔尖创新人才的“优质发展”。建立女性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机制,通过定期评估、跟踪辅导等方式,确保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支持。借助“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项目,为具有潜力的女性学生提供定制化培养方案。例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中国三星共同发起的中学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引领未来、自信自强、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的未来科技女性。
第二,以高质量女性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
一是以高质量女性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首要任务是打破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促进教育公平与多元化发展。当前,虽然高等教育男女比例基本均衡,但专业选择存在性别隔离现象,女大学生在STEM专业学科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的瓶颈之一。应通过政策引导与宣传教育,鼓励女学生勇于探索STEM领域,提高女性在理工科专业的占比。同时,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对性别友好,激发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二是优化高等教育女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精准施策,对在理工科领域展现出卓越才能的女大学生给予资源倾斜,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导师制、科研平台等措施,加速其成长步伐。此外,支持女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孵化平台。培养一批女学生成长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鼓励她们在科技成果评估、产业化推广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女性在创新链条中深度参与。
第三,以高质量女性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通过培育应用型人才,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力的再生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数据显示,2022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女生规模分别达到750.7万人和791.5万人,同比增长24.1万人和43.4万人,这一趋势彰显了女性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然而,面对产业升级需求,当前女性职业教育领域存在质量整体不高、专业选择局限等问题。为此,需要继续提升女性职业教育质量,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
一是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引领未来趋势。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设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的新兴专业,同时注重专业的性别包容性设计,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复合型女性技术技能人才,为新质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二是丰富学习模式与实践平台,激发女性学生潜能。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机制,为女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打通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鼓励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加大对女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支持力度,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构建全方位发展体系。明确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各层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确保女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能够实现从技能初阶到高精尖人才的贯通培养,为新质产业各个层级配备相适应的女性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注: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校级课题“家庭养育成本及其对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编号010109/ZKY203010233)”阶段性成果。
(转载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