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校十佳女研究生刘凌妤专访

发布者:骆奕发布时间:2025-04-15浏览次数:10

刘凌妤,汉族,200010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全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毕业生、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女学生干部、中国矿业大学十佳团支书、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开展职业健康方向研究,2023-2024年度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并结题,作为学生一作授权发明专利两项,参与国际会议学术报告1次;担任安全学院2022级博士生团支部书记,被评为2023-2024年度安全工程学院优秀党员。

 

 

1.记者:您认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这些优势是如何在学术研究和项目中培养出来的?

我的优势在于多学科交叉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健康风险的系统化评估思维。在职业健康领域,我聚焦于工作场所危害防控与劳动者健康保护,该领域需要融合工程学、医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学院的学科特色,如职业危害智能监测、尘毒防控技术等,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科研基础。

 

2.记者:在面对研究中的困难或挫折时,您通常会如何调整心态并解决问题?

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始终秉持“行动解忧”的信念。与其在问题面前焦虑内耗,不如将注意力聚焦在当下可控的事务上,从问题本身出发,思考自己目前能做些什么,从解决小问题入手,逐步攻克难题。这种脚踏实地的推进方式,不仅消解了精神内耗,更将压力转化为持续向上的动能。

 

3.记者:除了学术研究和工作,您最大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些爱好如何影响您的学术生活和研究?

除了学术研究和工作,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是打羽毛球。这项运动不仅能缓解科研和工作中的紧张情绪,还能让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同时,实现运动目标的过程与科研攻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我在科研工作中面对挫折时的心态,提升了抗压能力。

 

4.记者:您平时如何放松自己?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减压方式,特别是在面对高强度的学术压力时?

在日常科研工作中,面对高强度的学术压力,我会及时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通过与导师的沟通交流,我不仅能够对面临的难题获得全新的认识,还能使自己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更加清晰。

 

5.记者:对于正在努力的研究生,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和个人成长?

第一,科研要扎根实际场景中国矿大的职业健康团队常年深入煤矿一线,这种从生产现场找课题的思路,让我们的研究始终瞄准真实需求第二,跨学科才能破难题职业健康涉及工程、医学、数据科学等多领域,不同领域的智慧碰撞,往往能在交叉点上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记者:王程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