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4-28浏览次数:185


马瑾 (1934.11~)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物理与结构地质学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11月27日出生,汉族,江苏如泉人.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她在我国率先把结构物理研究系统引入传统结构地质学中,结合矿田结构,油气开发,地震预报等问题研究结构变形过程和机制以及结构物理理论,取得了系列有创新的成果.她从事了褶皱变形机制、变形条件及相应的应力场的研究,为油气开采作出了贡献对地震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与结构变形联系的研究,缝、块系统与地震活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影响断层活动因素的研究、断层组合类型的变形破坏特征与地震序列类型、前兆类型的研究等,加深了对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理解,被认为是极具特色的研究,结果广为引用.在大量高温高压实验工作基础上.对介质在断层运动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不同类型断层物质发生粘滑失稳的条件、断层宏观力学性状与微观变形机制和相变之间的关系,在预存断层面对脆性和塑性变形的影响等研究,其结果被认为居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主持完成了国家科委和国家地震局重点项目"首都圈地震危险性、震害预测与对策"研究,提出共轭断层系的旋转与交替活动模型;建立了首都圈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库.这项成果对大城市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使用意义.在地震预报的综合研究方面开展了"结构活动异常与地震前的异常与一般小震前的区别以及场兆和源兆的区别,为可分析地震前兆场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先后领导建立了光弹实验室、相似材料实验室和岩石学实验室.现已组成一个可供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理性质和变形、拥有多种具国际先水平的实验设备的研究实体,实验室自建立以来,结合野外考察、现场观测中提出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实验结果,完成了大量科研任务.为我国实验结构地质、试验地震学、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涛 (1936.06~)

中国工程院院士,育苗、造林专家。汉族,1936年6月1日生于山东省胶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系,曾任中国林科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国林科院ABT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第八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
她长期从事林木无性繁殖研究,发明了植物立体培育系列,为植物立体化、工厂化培育开辟了新途径。她研究的ABT生根粉系列突破了单纯应用外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进行调控的传统方式,它能在植物生育期内持续地调节内源激素合成,增加DNA含量,在较高代谢水准上调节、控制着植物体内多种相互关联的生理生化过程,从而调节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及生长发育,提高育苗、造林成活率,增加作物产量。她研制的SHB助溶剂与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成功地解决了生长素难溶于水及有污染的问题。在领导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广工作中,她打破了传统的科研、推广、经营脱节的老框框,建立以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带动应用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新成果的开发与经销、技工贸一体化的良性运转机制及全程服务体系,并从理论上研究了农林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成立了ABT基金与地跨五大洲的国际合作委员会,领导着数以千万计的ABT研究、推广大军,将成果覆盖了80%的县市与30个国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王士雯 (1933.01~)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3年1月出生,1955年12月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南京大学医学院)。1984年7月至1986年1月去美国哈佛大学 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深造心血管病理,获加州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理博士证书。现在为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研究所所长、教授。 其主要工作成就有:1)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深入研究了老年多器官衰竭(MOFE)这一新的临床综合症,使其救治成功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挽救了危重患者的生命。国外认为4个以上器官衰竭者死亡率100%。她已成功地抢救4个以上器官衰竭患者数百例次,甚至有6个器官先后9次衰竭者亦抢救成功。2)对老年心脏病尤其是老年心肌梗塞包括多次心肌梗塞的救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成功地进行了内科保障,使3000余例患者顺利承受重大手术,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命质量。4)为我国老年医学新兴学科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作出了积极贡献。她是我国唯一的老年医学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的学术带头人。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老年医学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高级进修生58人。先后40余次参加国际老年医学和老年心脏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被聘为美国老年心脏病学会理事和三个国际医学杂志(美国心血管病理杂志、美国心血管生物学杂志、香港老年医学会杂志)的编委。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业宁 (1926.10~)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汉族,原籍安徽六安,1926年10月14日生于安徽安庆.194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50年起在南京大学工作至今,现为该校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固体中相变与缺陷的内耗的规律,发展了60年代初即总结出马氏相变过程的瞬态内耗的规律,发展了理论(Delorme模型和Belko理论),并于1963年首次提出相变稳态内耗的界面机制;同时在中国首先引入高频内耗测量装置(Marx三节组合振子),用该装置研究了难溶金属的位错内耗,并发现了难溶金属中溶质晶界峰及其与脆性的关系。对于一级位移型相变的瞬态内耗与稳态内耗都最早获得了重要的实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机制。70年代在中国首先研制出声光调激光器,并用其展开了非线性光学对固体中缺陷与相变的研究。近期又进一步提出了低频稳态内耗的界面静滞后型阻尼理论,并统一了两个学派关于瞬态内耗的理论。利用自制的可以同时进行界面观测的内耗仪发现并确认了畴界引起的力学和介电性能的一些反常行为,从而可以作为对记忆元件(电学的和力学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的手段。根据相变的内耗规律,在高Tc氧化物超导体中首次确认了Tc以上与晶格参数跳变相联系的晶格不稳定型(类相变)反性状记忆效应及其与超导电性的联系。首次测定了Bi Si Ca Cu O单晶的弹性软模,结合内耗背景的变化规律及其在Tc的陡降,提出了带有动态畸变云的载流子模型,并用内耗法求得了超导能隙。论文被引用百余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将,1990年获国家教委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承书 ( 1912.06~1994.06 )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汉族,原籍湖北武昌,1912年6月26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44年获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和密执安大学物理系相继进行理论物理方面的博士后研究。1946年后主要在密执安大学物理系进行有关稀薄气体中输运过程的研究,第一次证明麦克斯韦尔气体线性化的波尔兹曼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及相应的本征值受到学术届的普遍重视。1956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相继易名为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院及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副主任兼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易名为核工业部)研究员、第六 五研究所副所长、第三研究设计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科技局总工程师及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兼铀同位素分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家组组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1959年曾被选为全国群英会特邀代表,并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从事受控核聚变反应、等离子体物理、同位素分离等方面的研究,位中国核技术和国防科技实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开创了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扩散分离理论等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领导和参加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题;根据扩大浓缩铀产量的需要,中国决定研制第一台大型扩散机,乃任命王承书为总设计师,王承书领导了扩散机的研制,亲自参加了参数选择等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功,曾获国防科委特别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中期以来在领导气体离心法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培养众多的同位素理论研究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数十篇。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王琳芳 (1929.11~)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汉族,原籍湖北武昌,1912年6月26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44年获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和密执安大学物理系相继进行理论物理方面的博士后研究。1946年后主要在密执安大学物理系进行有关稀薄气体中输运过程的研究,第一次证明麦克斯韦尔气体线性化的波尔兹曼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及相应的本征值受到学术届的普遍重视。1956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相继易名为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院及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副主任兼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易名为核工业部)研究员、第六 五研究所副所长、第三研究设计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科技局总工程师及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兼铀同位素分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家组组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1959年曾被选为全国群英会特邀代表,并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从事受控核聚变反应、等离子体物理、同位素分离等方面的研究,位中国核技术和国防科技实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开创了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扩散分离理论等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领导和参加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题;根据扩大浓缩铀产量的需要,中国决定研制第一台大型扩散机,乃任命王承书为总设计师,王承书领导了扩散机的研制,亲自参加了参数选择等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功,曾获国防科委特别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中期以来在领导气体离心法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培养众多的同位素理论研究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数十篇。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