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绽芳华 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

发布者:骆奕发布时间:2022-10-07浏览次数:10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在中国科研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数以千万计的女科学家活跃在中国各个科研领域内。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用自己不懈的科学追求,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硕的科研育人成果,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女科学家精神。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国际无机合成、纳米科学及固态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多年来,于吉红始终坚守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

潜心治研 开拓创新

自1989年师从徐如人院士开启科研之路,于吉红就对分子筛“情有独钟”。在她看来,具有纳米窗口的分子筛是一类极为神奇的材料,这一肉眼看不见的建筑蕴含着奇妙的大世界,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分子筛是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催化材料和吸附分离材料,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我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并助力碳中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于吉红说。

于吉红坚守分子筛科学领域,潜心研究已有30余年,不断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她带领团队在国际上创建了首个分子筛合成数据库;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计算机指导分子筛定向合成新策略;成功合成出数种新型分子筛拓扑类型,实现我国在分子筛拓扑类型领域零的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

2021年,于吉红团队研制了一种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是分子筛固态电解质应用在储能电池领域的新突破,未来将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治学严谨 因材施教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但于吉红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她建立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执教以来,于吉红共培养博士研究生70余人,其中已有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2019年,于吉红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于吉红常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她会在研究生入学之初进行一对一探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给出个性化研究思路,注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她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

于吉红在科研中一直推崇“大树理论”,即一棵小树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需要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向阳光等几个要素。她时常告诉青年学者和学生,做科研要夯实基础,不能为追逐热点而跟风,只要自己有强壮的根基,并通过不断的学科交叉,就能催生出原创性成果。

矢志不渝 科技报国

于吉红时刻践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主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带领团队踔厉奋发,不断在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中交叉融合、联合创新。

2017年,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吉林大学成立了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吉红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会聚国际顶尖学术大师,组建中外联合科研团队,以战略发展为牵引开展前沿探索和重要应用研究。目前,实验室获批建设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1个吉林省科研平台。

2021年,于吉红被任命为吉林省科协主席,带领吉林省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和智库建设,不断推动吉林科学事业创新发展。

2022年2月4日,于吉红作为全国科教一线的优秀代表参加了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彰显巾帼风采,助力弘扬奥运精神。

谈及作为二十大代表,于吉红表示,未来将认真履职尽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改革发展的促进者,做民族振兴的奉献者,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为祖国科教事业的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转载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